好美, 但好孤獨 - 王攀元<過盡千帆>回顧展 - 千羽0057
「春欲盡花已老
情郎不須歸
白雲飛孤雁鳴
我欲乘風歸去
不勝寒
英雄 名馬 君臨毛舍
來自何方
出生名門
無父無母
來自西方
日落東方」
- 王攀元
歷史博物館閉館整修前的最後一檔大展
是去年底仙逝的國寶級大師- 王攀元先生的回顧展
或許這樣比較並不禮貌
但我真心要說
這是一場完全不遜於常玉大師的畫展
是此生難遇的畫展
而且還免費。
(話都說到這樣了你還不去 我也只能替你感到惋惜)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攀元大師於38年來臺
在美麗的蘭陽平原落戶生根
一生創作不輟
在臺灣開創出獨有的孤寂簡逸風格
其藝術成就斐然
普獲國內外藝術界的肯定與敬重
並且獲得廣大社會的共鳴 」
這是展覽官網上對王攀元老師的概略簡介
然而觀看一檔好的展覽 (尤其是回顧展)
閱讀作者的年表通常是進入創作者世界的鑰匙
王攀元老師高齡106歲仙逝
在超過一世紀的亂世與太平歲月中度過此生
生命沉澱的體悟與重量
自然與許多芳華早逝的藝術家有很大的不同
他出身江蘇名門顯貴
然因父母雙雙早逝而於成長中受盡冷暖
求學幾度受阻
好不容易進入最愛的繪畫領域
卻又遇上戰亂的大時代
被迫與愛人分離
幾經流轉帶著妻小隨軍隊來台落腳高雄
在瑪頭做臨時工人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辛苦日子
他的前半生正可謂「顛沛流離」四個字的寫照
血液裡流浪著孤寂的靈魂
從他的畫作中無不充分感受得到
「舞動的 紅色的人影
孤獨的人
三五成群的人
祈禱的人 乞討的人
趕工的人 佇立思親的人
疲累歸家的人 」
從他的畫作中我發現
即使他畫著一群人
其實都還是一個個自我孤寂的人
暗示著人心深層的本質
無論外在的世俗是如何變化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孤寂
他的畫作不論是水墨或是水彩
都讓我內心感到
好美 但好孤獨
好孤獨 但好美
他的畫作不論是水墨或是水彩
都讓我內心感到
好美 但好孤獨
好孤獨 但好美
「用筆應
有輕、有重、有乾、有濕、
有骨、有肉、有虛、有實
線條彎曲自如
在畫面上相互參用,以求平衡
不可過與不及
關於畫面上之基調濃淡
以個人之好惡為原則
二者作風各有千秋
不過總以不落俗套為目的」
- 王攀元 1974年5月8日
王攀元老師一生作育英才無數
推廣藝事不餘遺力
他在傳統水墨、油畫、水彩
都發展出卓然獨特的風格
在題材上也將對故鄉的思念
對蘭陽風土的感受融合於創作之中
第五屆國家文藝獎之得獎理由所述實至名歸:
「一位內省的藝術家
一生堅苦卓絕
始終執著於繪畫創作
在當今眾聲喧嘩的時代
始終自我觀照
以細膩深邃的情感詮釋簡潔的主題
在臺灣特定的時空下
呈現出獨特精煉的風格」
「檸檬黃、天藍、普藍
西洋紅、橘紅、黑色
在繪畫中
如果不能善用此六種基本色彩
不論你的技巧如何高明
設色如何清新
畫出來作品空無細胞,無水分
當然更談不到生命何在 」
- 王攀元 1989年8月26日
王攀元老師繪畫的用彩實在是一絕
個人見識淺薄
但王老的用色確實是我看過最敏銳的畫家
那種同一色系的明暗度與漸層間的細膩變化
從展覽中的紀錄片看到他幾年前作畫的畫面
很難想像即便是高齡百歲的他依然如此敏銳
那用色的功力實在難有人可以出其右阿!
「假使想做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那麼必須提醒你自己
不要隨波逐流
看別人怎麼畫,你就怎麼畫
你一定要自己想怎麼畫,就怎麼畫
去走那孤獨的道路
總有一天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王攀元 1969年春
王攀元老師是位自律甚嚴的藝術家
據說他的座右銘是: 「人格即畫格」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畫出自己的人格
人如其畫、畫如其人
史博館廖館長也曾說:
王老師的人生與藝術成就密不可分
其他人就算仿效他的構圖和色調
也畫不出他的孤絕和純粹
這點我實在太同意了!
再攀也攀不著,一彎月亮
再挽也挽不回,一丸夕陽
再尋也尋不到,一座古屋
無論黑犬如何追
或是孤雁如何趕
愈來愈深的暮色裡
只剩下一根地平線
似久斷又似相連
一端牽在夢那頭
一端掛在海這邊
——2001年1月5日
〈牽掛——題王攀元畫境〉——余光中
展覽室的紀錄片裡
有詩人余光中生前對王攀元老師畫境的詩作
寫得真好 真傳神
令人惋惜的是
兩位相知相惜的國寶級詩翁與畫家
皆於去年底相隔一周間分別辭世
兩顆台灣藝文界的巨星雖然殞落
但它們此生照亮的靈魂不可計數
能讀到余光中先生的詩
能看到王攀元先生的畫
都是此生寶貴的洗禮
即使
過盡千帆 皆不是
我相信
船過無痕 水波興
由衷感謝這些先輩們
特此筆記與大家分享
FORM
2018.05.26
最近忙壞了沒心情寫東西
但小鶴還是有摺的
我相信摺紙也可以代表一個人當下的狀態
以此為觀展紀念。
留言
張貼留言